答案需要扫描试卷末的答案二维码查看。
查看及下载完整版
2022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A类)
来源:网友回忆 整理:杨柳(微信:gwy288) ▁▃▅▇█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2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陈阵:黄羊真是可怜,狼太可恶了。滥杀无辜,把别人的命都不当命。
毕利格:不对,黄羊才是草原上的祸害。它们把草都吃没了。草原也有生命,是大命,所有其他的都是靠大命才生存的小命。
陈阵:可是黄羊要那么可恶,您刚才干嘛还把那活的黄羊放走?
毕利格:这次狼杀的黄羊太多了,我们需要保留足够的黄羊,让它们明年吃。要不然,狼没了猎物,就会攻击我们的羊群了。
…………
——电影《狼图腾》
对人来说,草原上最宝贵的是草。有了草,牧民才能养牛、放马、牧羊;有了牛、马、羊,牧民才能在草原上生存。草还是许多野生物种赖以生存的食物,如黄羊、野兔、旱獭和老鼠,但它们却被草原人称为“草原四害”。
黄羊是最能吃草的动物,通常一群有上千只,吃起草来,抵得上许多牲畜。野兔、旱獭和老鼠不仅很能吃草,还能到处打洞,极富破坏力。牛、马、羊踩进洞里,很容易别伤腿,特别是马,如果马蹄崴进洞里,就容易别折腿,骨折的马就没用了,只能杀掉。
这时,狼就成了牧民的帮手。狼被很多土生土长的草原人视为草原的“守护神”,因为它们会猎杀黄羊、野兔、旱獭和老鼠,使“草原四害”大量减少,不至于对草原造成很严重的破坏,从而间接守护了草原的生态平衡。这样草原上的草就可以长得很好,牧民就可以继续在这里养牛、放马、牧羊,安然地生活。
可一到冬天,厚厚的积雪覆盖了草原,野兔、旱獭和老鼠就躲在洞里不出来。狼缺少了食物,只好把主意打到牧民养的牛、马、羊身上,经常在半夜袭击牛群、马群和羊群,咬死或咬伤牛、马和羊,把自己喂饱。有些遭受损失的牧民,以为把狼消灭干净就能过上安稳无忧的日子,于是疯狂地猎杀狼,可现实真如他们所愿吗?
草原上,先是野兔因为失去天敌,繁殖过快,发生了兔灾,它们跟羊抢草吃,还到处打洞。后来又发生獭灾,它们的数量呈几倍增长,把大量的草弄到洞里保暖过冬,蚊子钻进旱獭洞里,数量也呈几倍增长,结果又造成蚊灾,很多马因为被蚊子吸干血倒下了……这一切,只是灾难的开始。
没有了狼的威胁,人们的生活变得安逸、清闲起来,原来白天放牧、晚上看圈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富余的时间也变得多了起来,草原人口逐渐增加,单靠放牧已不足以养活自己,人们就开始开辟草原上的土地来耕种,以养活更多人。但草原土层薄,冬天风又大,土地很快就会沙化。草原人为了生存,只好不断地开荒,以至于后来沙化的草原越来越多……
材料2
说起过去的环境,X县甲村村民谢立新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来形容。X县有着丰富的稀土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稀土开采。由于当时生产工艺落后和环保意识缺失,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土地沙化,次生地质灾害频发,遗留下面积巨大的“生态伤疤”。
2018年,X县实施了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编制《X县山水林田湖草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并专门成立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公室,投资约9.55亿元,对14平方公里的废弃矿山进行全面治理修复。在项目推进上,坚持“抱团攻坚”,打破原来山水林田湖草“碎片化”治理格局,推进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一体化治理。统筹各类项目资金,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拨付到位的基础上,整合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东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各类财政资金6.11亿元;由县财政出资,联合银行,筹措资金成立生态基金,积极引入社会投资2.44亿元,确保项目加速推进。
X县改变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单一修复模式,针对区域内的生态问题,布局统一实施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等五大类生态建设和治理工程。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王主任表示:“在治理实践中,我们创新性采用了‘三同治’模式:山上山下同治,在山上实施边坡修复、沉沙排水、植被复绿等治理措施,在山下填筑沟壑,兴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消除矿山崩岗、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控制水土流失;地上地下同治,地上通过客土置换、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平整后平面用作光伏发电或油茶等经济作物种植,坡面采取穴播、喷播等多种形式恢复植被,地下采用截水墙、高压旋喷桩等工艺,将地下污染水体引流到地面的生态水塘、人工湿地进行污染治理;流域上下同治,在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减少稀土尾沙、水质氨氮等源头污染,在下游建设梯级人工湿地、水终端处理设施等水质综合治理系统,实现水质末端控制和全流域稳定有效治理。同时,对所有项目统一设置了水质、水土流失控制、植被覆盖率、土壤养分及理化性质等4项考核标准,对所有施工单位明确了四年的后续管护任务。”
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同时,X县积极探索生态发展之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展“生态+工业”,利用治理后的7000亩存量工矿废弃地建设工业园区,解决工业用地紧张的难题,实现“变废为园”;实施“生态+光伏”,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在右排村、上甲村等治理区建设总装机容量35兆瓦的光伏发电站,实现“变荒为电”;推进“生态+扶贫”,综合开发矿区周边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1800多亩,利用矿区修复土地种植油茶等经济作物5600多亩,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变沙为油”;开展“生态+旅游”,将修复治理区与青龙岩旅游风景区连为一体,新建自行车赛道14.5千米、步行道1.2千米,统筹推进矿山遗迹、科普体验、自行车赛道等文旅项目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体育健身等产业,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逐步实现“变景为财”。
经过几年的努力,X县让“废弃矿山”重现了“绿水青山”。
在家种植了500株百香果的谢立新嗅到商机,打算扩大果园规模,增加果树品种,发展生态农业,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吃生态饭才是长久饭。”谢立新深有感触地说。
为守住绿水青山,县里增加了护林员岗位数量,我就是其中一个。张书祥说:“以前我们还得制止滥砍滥伐,现在这种现象几乎没有了,环境也变美了,不少人周末到山林里徒步、爬山。”
“村里旅游发展起来了,岗位就多了,我们也不需要外出打工啦。”黄国庚和妻子都当起了林道和旅游公路的保洁员,日子越过越好。
材料3
Z市是一个拥有近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存在着道路拥挤、车辆拥堵、交通秩序混乱的现象,交通“治堵”成了一大难题。虽然近年来Z市投入巨资新建了环线高架路,拓宽改造了主城区几条道路,以期缓解交通压力,但目前“拥堵”问题依然严重,群众反映强烈。近日,Z市政府研究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对该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汇总调研情况时,大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交警支队赵副队长:近年来我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过快,车流量日益增大,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交警部门做出了许多努力,实施了不少应对办法,但受部门职能、管理层级、事权划分等诸多客观因素制约,“治堵”成效不大。作为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的主要职能部门,我们责无旁贷。但“治堵”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规划、交通、住建、城管等多个部门,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建造人行天桥、立交桥、道路及停车区域等,只有统筹考虑,才能形成最佳组合效应。例如,北环立交桥的匝道设计与周边地形、道路衔接不够好,下桥口与交通信号灯距离过短,且路口无左转限制,造成行驶车辆下桥即堵路,且桥上桥下路段同时拥堵。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王副局长:最近几年市政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建成了一些地标性建筑物,极大改善了城市形象。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些广场、公园大部分处在主干道附近,成为新的交通发生源,却没有配套的交通辅助设施。比如市民广场除了一个地下停车场外,几乎没有考虑人和非机动车的行停问题。目前对停车场的建设与管理,缺少统一规划,各业主单位自行其是。一些交通道路功能不清,路网结构不合理,缺少必要的隔离措施,人行道的设计也不合理,等等。根据国家标准,每100辆汽车需要停车泊位35~45个。按照我市的车辆数量计算,至少需要20万个停车泊位。然而目前全市仅有停车泊位13.8万个,缺口近7万个。管理部门迫不得已在道路上设立了大量的临时停车位,这些临时停车位占用了大量的道路资源,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人大代表金先生:城市道路规划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某些道路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