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需要扫描试卷末的答案二维码查看。
查看及下载完整版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宁夏B卷)
来源:网友回忆 整理:杨柳(微信:gwy288)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方可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1.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D村可算是找到了破解“密码”。
曾经的D村是个空壳村。十几年前,村集体背负了近80万元债务,当时村里连一个像样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更别提为村民办实事了。
村“两委”新的班子组建后,开始了探索创新之路。在新班子组织召开的第一届村民大会上,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交通落后、没有产业基础等是D村的劣势,而优势也十分突出,紧邻微山湖。微山湖不仅水资源充足,而且生物物种丰富,湖边芦苇丛生,还经常有珍稀鸟类在此栖息,一到节假日,就有大量人流聚集在此休闲娱乐。但由于缺少相应的管理整治,鸟类栖息地时常变成烧烤点,不少区域甚至乱石堆砌、脏污不堪。
明确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后,村“两委”最后做出决定:整治沿湖滩地,发展休闲观光产业。
D村邻湖沿线的浅滩和斜坡曾经杂草丛生、湿滑不平,村里决定在湖边修建沿湖步道,将原来的土石斜坡修整为阶梯式的过渡带,并设置了小码头、垂钓区和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这些改造和新建的服务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我参与了这片沿湖区域的开发建设,步道沿线的公共设施比如小码头的渡轮、停车场等虽然收费不高,但因为来的人多,收益很不错。”村民老李回忆说。
D村因地制宜,变洼地为聚宝盆,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过几年的努力,沿湖滩地不仅常年碧波荡漾、芦苇密布、水鸟成群,而且沿湖带的休闲观光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渔家乐、农家乐、码头汇、映月岛等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休闲观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就业、创业机会,还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这笔钱,D村“两委”有了发展底气,除了一部分用来还债外,其余的钱一部分用于扩建沿湖步道、停车场,增设环湖公园、儿童游乐场等休闲场所,另一部分则用来发展其他集体产业。
村子的主干道上是一个马路集市,有几十年的历史,辅射周边10余个村,在集市的中段有个老电影院,年久失修,已经坍塌。为进一步拓展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经村民大会商议,村“两委”决定在老电影院原址建商用房,有集体出资建设,产权归集体所有,房屋租给商户,租金为每年5万元,这笔收益不仅可观,而且十分稳定。
无独有偶,村里的老窑厂部分土地已经复垦,还留下了一个大窑坑。村“两委”变窑坑为资源,发动村里的能人创业,发展水产养殖。由集体出资,将窑坑简单平整后流转给这些水产养植户,集体经济又增加了一笔固定收入。
另外,D村抓住县里对附近河道进行拓宽的机会,利用挖出的土方复垦土地30亩,全部种植了经济林,而后又将这些经济林流转给农家乐的老板,用于拓展其经营场所和范围。如此一来,既扩大了绿化,保护了环境,又改善了生产条件,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展了增收空间。
经过几年的努力,D村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能保持集体每年有笔不菲的收入。“带领一个村发展就好比过日子,得想方没法多渠道去寻找致富门路,将鸡蛋放到多个篮子,不仅降低了风险,还提高了收益。”D村党支部韦书记说。
有了集体收入后,D村开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修建水利,搭桥铺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村里先后投入20多万元修建了生产渠6000米、生产路12000米,大大方便了农户。同时,鼓励农田流转经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机械化,引导种植大户发展绿色农业,叫响微山湖品牌,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不断提升。经过不懈努力,农田的小麦和水稻产量翻了两番,土地流转费也由一开始的50元每亩提高到300元,再到现在的700元。
裁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村“两委”深知,只有引入和发展企业,才能为村集体带来更多的收益。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同时,村里还开始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方招引项目。去年,鸿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D村的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决定在村里投资建设秸秆收储加工项目。通过充分整合资源、盘活土地、鼓励创业,村里还招引农产品加工厂3家、电子材料厂1家,使近百名村民实现就地就业。
“蛋生鸡、鸡生蛋,无穷尽,只有让钱生钱,村集体经济收入才能源源不断,才能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韦书记说。
”
材料2
2.H市平川县和云安县过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近些年来,平川县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镇与镇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却越来越突出,而云安县则打出了一套乡镇集群化建设的“组合拳”,有效推动了县域乡镇协同高质量发展。
- 平川县核心区由四个邻近乡镇组成:水门、仁和、三汇、永兴。水门镇规模最大,常住居民约12万,永兴居民约5万,三汇和仁和都不到2万。水门镇以宠物用品制造闻名,不仅有完善的宠物养殖、宠物食品生产、宠物美容、宠物乐园等产业链条,生活服务业也发展迅速,如修建了星级酒店、配套建成了完善的交通设施和大型污水处理厂。
仁和镇地势起伏,盛产老树岩茶。前些年,镇上刮起一波开荒种茶、兴办茶厂之风,现如今,大量茶厂倒闭,店铺人去楼空。曾在镇上开店的李先生回忆:“最景气的时候,镇上一大半门店都在销售茶叶,借着茶叶的热度,镇上修建了多家豪华酒店,还办起了茶文化博物馆,很是热闹。”“说实话,我当时就不太看好,那里交通不便,高速在那边没有出口,到县城还要绕几十里盘山路。如果不去进货,谁大老远跑去喝茶、逛博物馆?”曾前去考察货源的吴老板觉得,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单一是仁和镇发展的硬伤。
三汇镇三面环水,风景秀美,当地的柑橘曾小有名气,但因为柑橘采摘后往外运输成本高、储藏技术欠缺,大多只能内销,陈女士家有几十亩橘园,行情不好的时候,即便免费相送,别人都嫌麻烦。“都说水门是县域副中心,其实我们跟水门离得很近,他们的道路交通、产业链条、信息服务不晓得为什么就是辐射不到我们这边?”
锑矿开采是永兴镇的支柱产业。“采矿会导致污染,这是显而易见的,但这是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做好废水处理是我们的重点工作。”永兴镇党委余书记表示。为此,镇上修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用于处理厂矿污水和民用废水,同时,锑矿厂也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和改建了排污设施设备,该厂与水门的污水处理厂相距不到2公里。
- 云安县华福蛋厂已经尝到了协同发展的甜头,每天一大早,蛋厂的货车都会从华昌街道出发,经毗邻的中山镇到市里送货。以前走的是弯弯绕绕的乡间小道,路窄道远,还时不时堵车。自从华昌路北延工程建成,单程用时减少了20分钟。
华昌路北延工程于2020年4月通车,这条800多米的双向四车道柏油路,连接起了华昌街道与中山镇。华昌街道张主任介绍:“项目涉及两地的道路改造,设施提升、农户拆迁等,我们和中山镇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全方位谋划,最终共同出资,携手打通了这条‘断头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两街镇的充分融合。除了华昌路北延工程,去年,双方还打通了另一处瓶颈路。
在云安县南港片区,变“一地独有”为“全体共享”的集成招数也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希望从乡镇集群发展的角度,以集约、互补为前提,打造一个‘美镇圈’。”云安县乡镇集群化建设办负责人说。南港片区构建了以沙河镇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的“1+N”发展模式,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实现全域一体化规划,组团式发展、协同性建设,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生活圈体系”。
以沙河镇为核心,南港片区高标准建设公共服务中心、生产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治理中心等设施16处,打造辐射南港片区的“全域型村镇服务圈”,同时减配重复设施。“周边乡镇不再单独建设污水厂,而是将污水接到沙河镇污水处理厂。”沙河镇党委刘书记说,“邻近的风林镇以红色旅游为特色,原本规划了高档酒店,但考虑到沙河镇已有五星级酒店,风林镇就不再重复建设了。”
2021年5月,云安县广桥镇、文峰街道和北路街道共建的广文北经济园区正式开园。“我们园区重点打造中高端制造业产品生产集群,产权为三镇街共有,租金等收益由三地共享。每个镇街各派一名领导参与园区管理,并通过每半月一次的碰头会共商建设大计、共享招商引资资源。”园区管委会文主任说。与此同时,广桥镇聚焦现代化高端农业产业;文峰街道重点打造工业特色型美丽乡镇;北路街道全力升级“工业+居住”型未来社区。如此,3个镇街在集群化建设中既通力合作,又各有侧重,既打破行政壁垒、共享建设资源,又发挥独特优势、形成自己的优势“名片”。
入驻园区的北环科技公司陈经理说:“最初我们公司选址并不在这里,但园区的产城融合式集群平台吸引了我们。这里不仅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也有将生产区与生活区完美融合的各种网络。我们预计2022年能在这里实现3亿元的产值。”“原来我们担心集群化建设也很难打破不同乡镇之间的条块阻隔,但县里积极推广应用集行政管理、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为一体的‘云政通’智慧服务平台,全面打造数字化在线政府,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协同联动、一事联办,有效解决了企业和居民的各方面难题。”文主任说。
材料3
3.“走,去璧云摘樱桃!”四月里,璧云区头塘镇的樱桃园内,绯红欲滴的樱桃和翠绿的树叶相映成趣,沉甸甸地挂满枝头。一到周末,这里便游人如织。自区委区政府2017年确定“四城”建设目标以来,璧云区生态之城、文化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图景渐渐浮现,一个承载着璧云市民理想生活的高品质生活示范区逐渐成型。
从地铁1号线璧云东路站下车,远处驶来的是圆滚滚、萌嘟嘟的空中有轨电车“云巴”。2021年通车的“云巴”不仅方便了璧云市民的出行,更以其智能、绿色、经济的特点为市民的高品质生活穿针引线。搭乘“云巴”一路飞驰,城市的美景还未看够,林湖公园站便到了。“不管来多少次,我们都觉得林湖公园美不胜收。”每天晚饭后搭“云巴”去林湖公园散步,已成为市民罗先生一家的习惯。林湖公园占地1500亩,既紧邻璧云区新商业中心,又是天然“氧吧”,园内绿树成荫、鲜花常开。为了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璧云区打造了35座生态公园、68个生态广场。“生态公园建设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为总思路,构建城区三大水系绿廊,实现景城融合,避免同质化重复性建设。”璧云区城市管理局林局长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在春华体育公园,市民雷女土正在给孩子念刻在景观石上的《二十四节气歌》。像这样传播民俗文化、介绍历史故事、解读诗词歌赋的石刻,在璧云区大大小小的公园随处可见。“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度挖掘璧云千年文脉,塑造城市精